XM代理开户

航旅纵横“精准延误险”像博彩 保险不能偏离“风险兜底”初心

XM

每经评论员 杜恒峰

近日 ,航旅纵横推出的一款“精准延误险 ”引发广泛争议 。该保险产品的核心规则颇具特殊性:每日会随机设定一个“惊喜数字”(单位:分钟),只有当航班起飞延误时长恰好等于这一数字,用户才能获得300元津贴。对此 ,大量消费者直言“感觉上当”,核心争议点在于该产品的获赔概率极低,本质上已与博彩行为无异。

延误险的本质是保险产品 ,而所有保险产品从设计架构到销售流程,都必须严格遵循金融监管规范与保险行业基本准则 。航旅纵横这款“精准延误险 ”之所以引发消费者强烈反弹,根源正在于其完全脱离了保险产品的核心逻辑与规范要求 ,偏离了保险的本质属性。

“保险姓保” ,这是保险行业的核心原则,其底层逻辑是通过风险共担机制,为投保人进行“风险兜底” ,分散潜在风险 、减轻意外损失。延误险作为航空出行场景下的创新保险品类,本应具备实际保障价值——毕竟飞机延误确实可能给乘客带来诸如后续行程受阻、额外交通住宿开支等经济损失 。从这一初衷出发,延误险的设计应聚焦“延误 ”这一核心风险本身:要么只要发生延误就触发基础赔付 ,要么当延误时长达到约定阈值(如延误30分钟、1小时)时启动赔付。然而,部分延误险产品却通过过度细化的条款偏离了这一方向,将原本的保障产品异化为“快消品” ,甚至带有博彩色彩。

此前市场上就出现过按延误分钟数累积计费的延误险,延误1分钟即可折算少量现金,这种设计看似“精准” ,实则变相鼓励消费者将投保视为“押注 ”——不再是基于自身出行风险需求理性投保,而是试图通过“赌延误时长 ”获取收益,助长了投机心态 ,让延误险彻底“变味” 。而航旅纵横这款产品的缺陷更为突出:其一 ,赔付触发条件并非“延误”这一风险本身,而是“延误时长等于随机数字 ”这一极端偶然情况;其二,“惊喜数字”的随机性进一步降低了可预测性;其三 ,产品购买页面明确标注“可购买两份,津贴翻倍至600元”,这种“多买多收益 ”的设定带有明显的娱乐化 、博彩化诱导倾向 ,与保险的保障属性背道而驰 。

从产品定价逻辑来看,合规的保险产品需基于现实世界中风险发生的客观概率,计算预期赔付成本、运营成本后确定保费 ,确保定价与风险匹配。但航旅纵横这款“精准延误险”的赔付概率显然未遵循这一逻辑——从规则可知,“惊喜数字”设定在30分钟以内,仅从这一范围看 ,单次投保的理论获赔概率已低于1/30;再叠加实际场景中,航班可能准点、也可能延误超过30分钟,实际获赔概率只会更低。

对比行业数据可见 ,这种赔付率在财产险领域极为罕见 。以2024年上半年为例 ,我国财险行业综合赔付率为70.9%,意味着保险公司的赔付资金约占保费收入的70.9%,这是符合风险共担逻辑的合理水平。而航旅纵横这款产品的极低赔付率 ,使其成为一款以“高利润 ”为导向的产品,完全背离了保险的社会价值。保险的核心社会价值在于为真实风险“兜底”,若一款保险产品的保费几乎全部转化为保险公司或销售平台的利润 ,而无法为投保人提供有效风险保障,那么它便失去了存在的正当性 。

此外,保险产品还需履行“充分告知义务”——显著提示核心条款 ,确保产品设计与社会常识相符;若产品规则与公众普遍认知存在差异,则更需通过清晰 、醒目的方式向消费者说明特殊条款。对于延误险这类常见产品,消费者的普遍认知是“只要延误时长达到或超过约定时间 ,就能获得赔付 ”,这也是多数合规延误险的设计逻辑。而航旅纵横这款产品的规则与这一常识严重不符,却未进行充分的前置提示 ,导致许多消费者仅看到“延误可赔付”的宣传便直接购买 ,直到无法获赔时才发现赔付限制条款,这也是消费者不满的重要原因 。

更值得关注的是,航班延误时长的确定标准在该产品中也存在争议。有消费者投诉 【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】称 ,自己通过购票平台、航空公司官方渠道查询到的航班起飞时间均为“42分”,但航旅纵横平台显示的起飞时间却为“41分 ”——若延误时长的计算基准存在差异,不仅会直接影响消费者是否符合赔付条件 ,更会加剧消费纠纷,损害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。

目前,航旅纵横已下架该款“精准延误险 ” ,但“下架”并不意味着责任的终止 。鉴于该产品在设计之初就存在违背保险本质、未充分告知消费者等先天缺陷,航旅纵横应主动为已购买该产品的消费者办理退款,这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弥补 ,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、维护行业信任的必要举措。

海量资讯 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

责任编辑:韦子蓉